On The Road是Beat Ggeneration开端,是beats 的教科书。
On The Road表达了Beat Ggeneration的行为和感受,也开创了美国文学新的道路。
半个多世纪以前,美国正处在战后物质复苏与精神抑郁的麦卡锡时代,窒息却无路可逃的美国青年自称为“Beat Generation”. 被60年代革命气盛的中国译者贬抑地译成了“垮掉的一代”, 但这个译名应当是译者的耻辱。
The Beat Generation根本没有垮掉,是他们掀起了反对越战的运动,是他们促成了摇滚乐的兴起,是他们把自由与爱变成淳朴的现实,也使自己的作品成为20世纪世界的文学经典。他们一无所有,流离失所,却拥有叛逆的思想、不羁的肉体以及自由的行动意志。
60年来,On The Road成为全世界几代精神流亡者的自白书。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却把它奉为“生活教科书”。它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乃至世界人的生活方式。 就在凯鲁亚克进行他在北美旅行的同时,古巴革命领袖切·格瓦拉也穿行在拉丁美洲的丛林,并用一部《南美丛林日记》记载了他的旅行生涯。虽然凯鲁亚克与切·格瓦拉从未在行程中邂逅,他们也绝非思想上的同路人,但这两场孤独的旅程却影响了整个美洲乃至全世界的脚步。
On The Road也成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一支导火索,启发了中国众多的新写作者和音乐人,例如,王朔《顽主》式的“痞子文学”,崔健《一无所有》式的摇滚乐,北京圆明园附近村落聚居的“流浪艺术家”。他们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叛逆者,不愿受到正统生活观念的束缚,不甘接受强加于己的真理。他们崇尚精神解放,选择具有个性的私人生活方式。这是一种高调的反叛,促使人自我反省,到底为什么活着,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,寻求何种的人生价值观。
像60年前一样,On The Road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。
“在路上”是一种象征,代表过程或者自由,通向理想和爱的远方。
“我还年轻,我渴望上路”!